1.傳統手工藝的市場日漸縮小
在中國古代,手工藝品的使用幾乎涉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環境中,手工藝提供了大部分的社會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禮服、禮器,小到民間的嫁衣紙馬。尤其是宮廷和寵大的官僚機構對高檔手工藝的需求曾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使金、玉、漆、木、絲織、刺繡等行業的技藝登峰造極。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體驟變,使頂戴花翎、龍袍朝珠一夜間被廢除,帶有封建等級烙印的手工藝立即失去了市場。這是市場縮小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來,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輸入中國,如洋布、洋油燈、洋火、洋襪、電扇、電燈、鐘表等等,逐步占領了大都市的市場,就連慈禧、光緒都有了鋼琴和沙發。1893
年(光緒十九年)上海安裝了6325盞電燈,次年達到9091盞。接著,北京、天津,包括皇宮禁苑都裝起了電燈(焦潤明:《中國近代文化史》)。這樣,實用手工藝的生產必然受到排擠。
2.對手工藝品價值認識的偏移
傳統手工藝品原來就有兩大類別。一類是高檔品(即后來所說的特種工藝)。兼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一類是普及的實用品,直接服務于人的生活。在封建社會,高檔工藝品早就成了少數人積斂財富的對象,古物則當作“古玩”收藏。據《查抄和家產清單》,何家玉器庫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塊、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鑲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
柄……,以上共作價銀七百萬兩”。古玩器有“古銅瓶二十座、古銅鼎二十一座、古銅海三
十三座……,以上共作價銀八百萬兩”等等。民國以來,實用手工藝品雖然有收縮的趨勢,
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貴對高檔工藝品的需求并未有絲毫減少。因此對手工藝品的價值就明顯地偏向了高檔的特種工藝品。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明顯上升,使實用價值顯得無足輕重。晚
清至民初蘇州工藝美術的畸形發展就是一例,當時以紅木家具、玉雕、珠寶、檀香扇、刺繡
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種工藝品。
相關熱詞搜索:大講堂手工藝中國
上一篇:中國酒文化漫談
下一篇:【青獅大講堂】最古老的釀酒工藝